是功夫茶還是工夫茶?有正確的傳統(tǒng)叫法是工夫茶,起源于明中期(也有宋代的說法),盛行于福建大部分地區(qū)及廣東潮汕地區(qū),多用于烏龍茶。工夫茶的工夫是指花費時間、力氣、很考究、很細致地進行茶事活動,也是一種待客之禮。但我更喜歡稱之為功夫茶,因為它更符合時代的變化與茶文化的發(fā)展。
就拆字法的解讀而言,現(xiàn)代人看到工夫二字,最直接的理解是花費時間和精力,在日常的使用中多為“要花點工夫”,“沒有這工夫”,“一會兒工夫”等。而功夫二字在現(xiàn)代人的直觀理解中,除了指代身懷武術(shù)技能之外,還有花費時間精力后獲得的造詣等。雖然工夫也有造詣的意思,但不翻看字典,多數(shù)人是不知道的。
隨著科學技術(shù)的進步和現(xiàn)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,人們接觸到茶的品類更多,對茶的功能和知識需求則更高。沖泡好一款茶需要工夫,更需要功夫。要讓人充分感受到一款好茶的魅力,需要茶人對茶有更高的造詣。這種造詣不止是對繁瑣工夫的熟練度、把控性,還需對茶有深入的理解,才能在遇到不同的茶時做出準確的判斷并將其沖泡好。
功夫茶(工夫茶)不僅是一種茶俗,更是一種茶文化現(xiàn)象。就人們的感知而言,采用功夫茶這個名稱顯得更完美地解讀了茶的“功夫”。做好一款茶需要工力,更需要功力。而功力不僅僅指技術(shù)之工,更包含了制茶者對這款茶的深層認知與高度造詣。就如同經(jīng)驗豐富的制茶老師傅,他可以指揮和安排熟手工去完成各項制茶工作。
就其傳播意義而言,以功夫茶為名,則明顯更有助于茶文化的傳播。中國功夫在老外口中指的是Chinese Kung Fu,在早些時候,老外并不知道這個詞匯是什么意思,而今家喻戶曉,跟李小龍、李連杰、成龍等人的功夫有關(guān),“Chinese Kung Fu”的印象已深深地留在了他們的腦海里。以功夫茶為名,更符合外國人對它的印象,并更好地感知功夫茶這個名詞背后的文化內(nèi)涵的深厚與沉淀。
這就好比茶事在中國官方名稱里叫茶藝,而日本稱其為茶道,這兩種名稱在人們的感知與文化記憶中是不同的。茶藝在人們腦海中的第一印象會理解成一種表演,而茶道是一種高深的造詣。實際上,日本茶道在茶的層面上才是一場表演,中國的茶道才是融入生活的至理。
可見,給一種具有文化內(nèi)涵的文化現(xiàn)象取名字是很講究的。誠愿我國能把茶藝的名稱改為茶道,茶藝師改為茶師或茶術(shù)師,工夫茶正式稱為功夫茶,讓茶更貼近它的文化內(nèi)涵與人們的文化記憶。